找到相关内容1223篇,用时2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见 鬘 论—略说见及乘差别备忘录

    的根本基础。再次讲到般若经里的度般若波罗蜜多,或是十度般若波罗蜜多(度加上方便、愿、力、智)。所谓的密教是金刚乘,是以巴利文中所讲说的小乘经典为基础,再加上般若经所说的空性,之后,再增加密教以空...的自相(自续所破的是真实,应成所破的是自性)。这里是在讲无我的见解,这种的见解要靠方便(菩提心)为助伴双运而修行。这里讲到十般若波罗蜜多,即波罗蜜多加上「方便」、「愿」、「力」、「智慧」波罗蜜多。...

    莲花生大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020563202.html
  • 天顺本《菩提达摩四行论》

    馀涅?,得罗汉果者,此是觉不?”答曰:“此是梦订。”问曰:“行波罗蜜,十地万行满足,觉一切法不生不灭,非觉非知,无心无知无解无为,此是觉不?”答曰:“此亦是梦。”问曰:“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四十 建立波罗蜜多门 问曰:“波罗蜜,能生一切智耶。”答曰:“波罗蜜者,无自无他,谁受谁得。众生之类,共业果报,无有分利福之与相。经云‘难胜如来,及会中最下乞人,等于大悲,具足法施’也。是故名为檀...

    [日]椎名宏雄 程正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041963252.html
  • 禅法要义

    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的诸法实相相契合,有即知有,空即知空,不增不减,实事求是,是为“称法行”。如大乘菩萨在行波罗蜜多时,由于法体无有悭性,自能于身命财,随缘施舍,心不吝惜;同时又能了达三空,即...解释,无性《摄论释》卷七云:“一安住静虑:谓得现法乐住,离慢见爱,得清净故。二引发静虑:谓能引发神通等殊胜功德故。三成所作事静虑:谓欲饶益诸有情类,以能止息饥俭疾疫诸怖畏等苦恼事故。”[2]此中的安...

    唐思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053363318.html
  • 则天武后《大乘人楞伽经序》与法藏《人楞伽心玄义》

    ,与述说摄化众生而不取相,并实行作为波罗蜜之首的“檀施”的《二人四行论》的称法行以及态度是一致的。而关于“如来或说净法为垢,惑法为净”之点,则不由会联想起《传灯录》中,作为老安弟子并建立老安碑文的...也许是其意识到老安等主张的结果所至。法藏,于显庆年(661)年或翌年于智俨处参学,麟德元年(668)从即将临终的智俨处,继承了上述的顿教观,也就是禅宗观。  法藏初期作品的《五教章》中,曾略抄并引用了...

    [日本]石井公咸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090163399.html
  • 吉林佛教简介

    不论三学或十无学法、波罗蜜,均将智慧置于最后。但智慧有多种:世俗欲界的有漏智慧,初步证悟的智慧,声闻阿罗汉的智慧,辟支佛(像觉)的智慧,菩萨种种阶段的智慧,佛最高的智慧等。  5、四谛  释迦牟尼用...;(2)行,为由无明而产生的善不善行为;(3)识,即托胎之时的心识;(4)名色,为胎中的精神和物质状态;(5)入,即眼、耳、鼻、舌、身、意生长完备等;(6)触,为出胎后开始接触事物;(7)受,即感受...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174763513.html
  • 释达观著:随缘自在 第四章

    定;正精进通三学。”  用波罗蜜来分:“布施、持戒、忍辱,属戒;禅定,属定;般若,属慧;精进通三学。”  就事相渐修来说,神秀大师云:“诸恶莫作,名为戒;众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  从...处,故不可寻;心无一物,故不可执。  心不生灭,故常清净;心无动摇,故本自定。  心本具足,故言无缺;心生万法,故言妙用。  六根接触尘,产生识,其识因尘而认识、分别、执著、妄想、情绪…等;不论是...

    释达观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35463703.html
  • 釋達觀著:随缘自在

    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是众生深著五欲,邪见障重,故佛才以方便力,为求声闻者,说四圣谛;求缘觉者,说十二因缘;求菩萨者,说波罗蜜。  但佛最终的用意为何?《法华经》言:“...须陀洹。  初果不执尘,方证初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二果不执往来,方证二果。  须菩提!于...

    釋達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35563704.html
  •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礼忏法”新探

    礼忏法仪轨的理解。  卷三,主要是十四唱五字四十二偈,叙述圆顿法及波罗蜜,忏悔根本无明,事理各有重偈发愿,成就始觉之智。这一卷第二从供养开始,其次赞佛,其中“真言赞佛”引用《华严经》第一 “初成正觉”的...运用到修行实践中,制作了有关《圆觉经》的忏仪。在《义天录·海东有本见行录》中,除了收录《修证仪》十八卷以外,还有《圆觉道场时礼》一卷、《圆觉经礼忏略本》四卷,但是现今不存。后来宋代净源重新删改成《...

    圣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65863809.html
  • 《佛教四大部派宗义讲释》读后感(下)

    见道”。在进入“见道”位之后,小乘仍缘“四谛十六行相”而修证解脱道果〔65〕,大乘则主修“波罗蜜”而广行菩萨道业。〔66〕前者著重“自净其意”〔67〕,后者尊尚“示教利喜”〔68〕,两者实可相持并进...乃是藉此导引学人趣入实修佛道之路。实修佛道,目的是解脱生死苦恼,乃至于成就无上正等菩提。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记载佛陀告诉须菩提:   菩萨云何以法施摄取众生?……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是...

    陈平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71163822.html
  • 《六祖坛经》的思想

      (注22)大正一四,五四二页下有云:「我问道场者何所是?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此下尚有发行、深心、菩提心、波罗蜜、四无量心等,都是佛的道场。道场即是佛土。   (注23)大正四八,...。第一种叫《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通常被称为《敦煌出土六祖坛经》;第二种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是中国通用且流传最广的一种,乃元朝至元年间比丘宗宝所编,而...

    圣严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00963968.html